环球观热点:春风借力,上海出品抵达更多“诗和远方”
原标题:上海爱乐登台国家大剧院,上昆全本《牡丹亭》晋京,上芭海外巡演蓄势待发(引题)
(资料图片)
春风借力,上海出品抵达更多“诗和远方”(主题)
文汇报记者 王筱丽
上海昆剧团55出全本《牡丹亭》巡演在即,导演郭小男特地从外地赶来督场,一句台词、一个动作地抠细节。三楼大排练厅人来人往,演员们忙着排练、对戏、练功。下周三,《牡丹亭》剧组就将启程,将汤显祖笔下的经典之作陆续带去银川、北京、郑州和潍坊。上昆排练厅只是沪上院团们的繁忙一景,乘着温暖春风,上海各家文艺单位纷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同步开展国内巡演并筹划海外巡演,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3月8日-10日,全本《牡丹亭》将连续三晚在中央歌剧院华彩呈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口碑之作《深渊》、上海淮剧团小剧场作品《影的影》《孔乙己》下月也将赴北京演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版《天鹅湖》将于下半年倾动荷兰,于8月27日至10月10日完成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格罗宁根、海尔伦四城近40场的演出。
院团脚步迈快的同时也积极促进文化交流,由上海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两团一院跨洲联手创办的上海乐队学院(SOA)近日宣布,学院将与由香港管弦乐团和香港演艺学院携手成立的“管乐精英训练计划”(TOA)青年乐手开始互访,同时,SOA学生将分批前往国内职业交响乐团进行实践演出,纽约爱乐和柏林爱乐等世界顶级名团的来沪线下教学也将正式恢复,乐队学院的“合作伙伴群”中还新增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精益求精再打磨,原本呈现汤翁笔下传奇
“知道有巡演计划后,我们就开始给自己加练,像打磨零件一样打磨唱段和声腔。”全本《牡丹亭》中饰演“杜丽娘”的青年演员罗晨雪表示。去年11月,55出《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揭开面纱,一举成为城中舞台盛事,久违的《牡丹亭》全本原貌以及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探本溯源精神更是引发全国梨园的关注。
“相比去年,演员的状态松弛了不少,看得出这段时间下了工夫。”应证着郭导的话,五六十遍圆场是罗晨雪近期每日的常规练功量,身段把控、人物塑造都离不开这脚下的基本功,“只有多跑,脚步才能松下来,心里也有了底气。”首轮演出后,剧组在聆听多方意见后对作品进行了“微调”。以《寻梦》一折为例,导演将“杜丽娘”的名段“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重新纳入剧本中,以更全面地展示人物心境与经典魅力。
精益求精的还有“柳梦梅”的扮演者胡维露,单是第三本中人物初登场的一个引子,她就向老师蔡正仁请教了许久。无论是节奏还是吐字,都请老师一一把关,“要让角色在戏曲的范式中精准地立在台上。”
“有压力更有动力”“满满的诚意”“让更多人看到全本的魅力”……心怀希冀,年轻的昆曲演员们就将带着作品启程。“百练不如一演,”在胡维露看来,演出是让自己变得“瓷实”的绝佳机会,“与观众无形之中的互动是锻炼演员现场节奏感的最好方式。”
从国内到海外,“朋友圈”愈发广阔
“‘音乐无国界’,音乐是最能弥合裂痕、减少分歧、团结人类的艺术形式,也因此,青年艺术家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要有国际视野。”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音乐家都有“候鸟”属性,经常需要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游走,如何快速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音乐氛围是一门大课题。上海乐队学院的沪港交流搭建起青年音乐家“群落”,届时,抵达上海的TOA学生将与SOA的学生“互关”并参加上海交响乐团的乐季演出《博特斯坦演绎科普兰》。
扩大“朋友圈”,推动“文化走出去”,不仅要多交“新朋友”,把“老朋友”的友谊持续发扬光大同样重要。著名的皇家卡雷剧院是阿姆斯特丹的地标之一,2017年,上海芭蕾舞团曾在此连演19场《天鹅湖》,打破剧场古典剧目场次纪录,且每场演出都一票难求。今年,舞团将与这座拥有130年历史的剧院再度相遇。受中演环球艺术制作有限公司邀请,上芭将于8月-10月登上荷兰四地的剧院,其中,阿姆斯特丹站的演出将在卡雷剧院驻场演出17场。与此同时,海外巡演也将促成国际舞者之间的切磋,除了上芭三对主演外,演出还将邀请来自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明星演员共同参与。
远赴荷兰之前,舞团6月还将携芭蕾舞剧《茶花女》赴澳门文化中心演出。据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透露,澳门及荷兰的演出均以纯商演模式进行,不仅由演出商承担吃住行,包括国际旅费、道具运输费、住宿费、当地交通及生活补贴等费用,并支付演出酬劳,这类演出合作模式在“文化走出去”的实际操作中颇为难得。
早早谋定演出计划的不止上芭一家,上海歌舞团的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计划于9月登陆澳门,该剧在去年11月迎来美琪大戏院驻演百场的骄人成绩。此外,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排的话剧《觉醒年代》与《英雄儿女》定于7月在北京上演。早在去年首演之时,《英雄儿女》剧组就期待着将这部热血之作带去首都,让“英雄赞歌”在更大的舞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