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名家赵俊良保护文物
原标题:曲艺名家赵俊良保护文物
陈伟
(相关资料图)
今年的正月十七日,是笔者的恩师、曲艺名家赵俊良先生(1933-2014)的90岁冥寿。
赵俊良先生,满族,北京人,从小喜爱北京民间艺术,20岁拜盲艺人姜蓝田先生为师,学唱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北京小曲儿等。1956年,他从中国曲剧团调入北京曲艺团,先后出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王老虎抢亲》《墙头记》《义和团》等北京曲剧,他还整理、导演了《下乡》《赛诗会前》《墙头记》等剧目。晚年,他致力于单弦曲牌和北京民间小曲儿的整理研究,著述了《单弦音乐与格律》,出版光盘《良曲俊存——赵俊良北京小曲集》,并为《北京曲艺音乐集成》、中国音乐学院录制了单弦曲牌、北京小曲儿等,留下大量珍贵曲艺资料。
赵俊良先生是一位正直善良、平和谦逊的老曲艺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一直专注于业务,两耳不闻窗外事,为曲艺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曲艺发展史上的两件珍贵历史文物,与他有着紧密的关系。
第一件是北京市曲艺公会相声改进小组的“组旗”。1950年1月19日,新中国成立不久,由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侯一尘等相声演员发起成立了北京市曲艺公会相声改进小组,宗旨就是改造旧相声,创作新相声,团结相声艺人,使旧相声重获新生,这是新中国相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当时,相声改进小组还设计了旗帜。旗帜呈三角形,红色的旗面,白色的字体,写着“北京市曲艺公会相声改进小组”,设计简洁而明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面组旗被扔在曲艺团的桌子上,有的演员还拿它当抹布,赵俊良先生看到后非常生气,一把夺了下来。那人不服气:“没有抹布怎么办?”先生答:“我明天从家里拿!”第二天,先生从家里拿来了抹布,而这面旗帜,就一直保存在先生的家里。
第二件是一幅队旗。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前线,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951年4月起至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三次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将士和朝鲜军民。
很多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慰问团,其中第一批慰问团中有由京、津两地曲艺演员组成的曲艺服务大队。包括连阔如、侯宝林、曹宝禄、常宝堃、高元钧、良小楼、魏喜奎、关学曾、高凤山、赵佩茹等在内的七十余曲艺名家,最先奔赴朝鲜战场,与志愿军战士们同甘共苦。此后,还有很多艺术家也加入慰问的队伍中。常宝堃、程树棠等艺术家还在战火中以身殉国。
在赴朝慰问期间,多支文艺工作队伍,设计了不同的旗帜,用来鼓舞人心。这些旗帜,经历了炮火的洗礼。北京市曲艺团曾有一幅写着“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工作队第一队”的旗帜,旗帜为绿色缎子做成,字体为白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面旗帜竟成了北京曲艺团的门帘子。赵俊良先生感到不妥,心中非常难过。在征得团里领导同意后,他买来新布料,做成门帘,替换下队旗,将它保存在家中。
这两面旗帜由赵俊良先生悉心保存了几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赵俊良先生在做《北京曲艺志》编委时,将这两面旗帜交给办公室,让更多人知道了北京曲艺的辉煌历史。
标签: 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