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陷抑郁长夜如何寻求救赎-世界短讯
原标题:心陷抑郁长夜如何寻求救赎
宋崇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献给走过长夜的你”——正在上映的动画电影《深海》在片尾为观众送上了这句话。片中的小女孩脆弱过、哭泣过、放弃过,最后在友人南河的帮助下,获得了救赎。“深海”其实是心海深处的隐喻,这是一个关于讨好、恐惧和蜕变的故事。
初看《深海》,以为是一个童话故事。后来才发现,那些光怪陆离的情节其实是小女孩的梦境,而真实的故事是她患有抑郁症,溺水后一直在医院抢救。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一下抑郁症和讨好型人格,以及身处情感长夜的人如何寻求救赎的话题。
“我不够好”是一种最深的孤独
电影《深海》中的小女孩名叫参宿,生活在父亲再婚的家庭中。她非常想念妈妈,却很难见到妈妈,这让她把父母离婚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认为“一定是我不好,妈妈才会离开,才会不理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不够好”,其实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否定。幼年时期,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恰当的关注、回应和爱,他们不会否定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一片天,否定父母意味着世界的毁灭,那么安全的策略就是否定自己,把父母的忽视、偏袒归结为自己不好,这样就不会切断和父母的联系。一旦孩子的内心深处有了这样的定位,就会成为自卑的导火索,遇到应激,便容易诱发抑郁情绪。当患上抑郁症时,“我不够好”的自我评价会加重负性情绪体验。
电影中有一个关键的隐喻“丧气鬼”,表面上是参宿的悲观引来了丧气鬼,但它代表着女孩“我不够好”的想法,因为不够好,所以“妈妈不要我了”“我总是犯错”“我不配遇到美好的人和事”。认为自己“不够好”,恰恰是一种最深的孤独。
在现实生活中,抑郁症患者众多复杂的内心体验之一,就是孤独无助。医生在临床中发现,有一些二胎家庭,老大是姐姐,有了弟弟后,姐姐在青春期表现出了抑郁情绪,尤其是姐弟俩年龄差距较大时。抑郁的姐姐常常觉得自己没用、多余,感觉弟弟夺走了原本专属自己的父爱母爱,导致心理失衡。但真实的情况大多是,有了二胎的家庭,父母都不敢忽视老大的感受,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爱被夺走”。
家庭里来了新成员,老大心生失落,本是合理的情绪反应,正常情况下会逐渐接受现实,趋于平静。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这一切可能被扭曲。在患者的心理世界中,这种原本正常的失落感、孤独感会被无限放大,产生被抛弃感、无助感,而这些情绪又会扭曲患者的认知。电影中,参宿一直在找妈妈,脑海中多次闪现父母曾经给自己过生日的欢乐场景。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折射,参宿要找的是妈妈曾经爱自己的感觉,越是感到孤独,就越渴望爱,越要执着寻找。这种执着的寻找,在抑郁的心境下,就是一种病态的偏执,难以被唤醒,令其在抑郁中陷得更深。真正的解决办法不是找到,而是有新的给予。
“习惯讨好”对于成长有什么影响
电影中,参宿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得极其懂事,处处让着弟弟。即使家人忘了自己的生日,只记得给弟弟庆祝入园,她也平静对待。因为,隐藏真实的内心,已经成为她的习惯。直到后来南河遇到她,一语道破:“你这孩子,看着是不错,就是笑得太假了。”
我们的身边,有一些孩子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在与人相处时,为得到认可而学会了察言观色,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懂事,即便受了委屈,也默默忍受。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特点。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个性特征,是一种隐蔽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他们通常会表现为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怕得罪人、不敢拒绝、过分合作、压抑不满、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等,其形成原因与受到过于严格的教育有关,外部的规则被过度地内化为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另外,由于这样的个性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好孩子”“真懂事”这类夸奖也会强化这种人格特征。
习惯性讨好,意味着习惯性隐藏,不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刻意忽略自己的感受。讨好型人格虽然可以换来一个貌似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过度压抑负性情绪,只会把情绪隐藏起来,但情绪依然存在。日积月累,这种情绪要么以心理疾病的方式爆发,要么以躯体疾病的方式表达。
因此,维护心理健康,要提倡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提倡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给予恰当的满足;提倡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临床上,用笑容来掩饰抑郁的患者并不少见,这种情况被称为微笑型抑郁。有些患者明明情绪已经跌到了谷底,仍然在强颜欢笑。这样的患者不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走向极端。
电影中南河对参宿的开解,或许适合每一个人——“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你也不用那么过分懂事,不想笑你就别笑,想哭就大声哭出来,不讨好别人,为自己活着”。
过于懂事可能是抑郁的信号
实际上,在抑郁的心境下,很多不良情绪体验都会放大,很多创伤性记忆也会被唤醒。这是抑郁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说,有些孩子并非真的是因为孤独、缺爱而抑郁,即使父母给予了全部的爱,依然不能消除抑郁。
我们曾经遇到一个病例,孩子抑郁之后觉得没有存在的意义,母亲悲伤地表示,孩子出事的话自己也不愿独活。然而,孩子闻言无动于衷,并未因感受到母亲的爱而改变想法。这就是典型的抑郁导致认知歪曲,既无法说服,也难以用事实纠正。所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往往不能拯救抑郁症患者,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医学治疗。
电影中,参宿总是反复回忆父母争吵和妈妈离家的画面,并且因此有深深的负罪感;在南河离开的时候,参宿也接连说了许多个“对不起”。其实,这既是孩子的特征,也是抑郁症患者的特征。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会把亲密关系的丧失归结为自己的原因,所以参宿认为是自己不懂事才让妈妈离开的。抑郁症患者也是如此,容易陷入自责、内疚。
门诊中,经常听到小患者说自己生病拖累了父母,又花钱又受累,甚至会说自己不在就好了,“懂事”得让人心疼。其实这是一种症状,是抑郁心境下的自我攻击。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异于寻常的自责、内疚,简单理解为“懂事”,而要将其视为抑郁的一种信号。
寻找解困之法先要直面恐惧
“我不够好”的执念、无原则讨好别人、过于懂事,这些如同镣铐,将内心压得喘不过气。要摆脱困境,首先要接纳内心的真实情感,学会直面恐惧。
人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是面对真相。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编织的心理世界之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美好的事物都被屏蔽、隐藏、隔离了。直面恐惧,则意味着依然热爱这个世界,这才是和这个世界最根本的和解。
电影中暗潮汹涌又无比美丽的大海,代表的是参宿的内心;而深海之眼就是她内心的最深处,那里埋藏着许多恐惧,因此也很危险。后半段的故事,其实是南河一行人,帮助参宿直面内心恐惧的历程。
南河,其实是参宿心理治疗者的隐喻。南河多次帮助参宿,却要参宿以打工作为补偿,将其视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是一无是处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在现实中,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大多都有自我否定的表现,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什么都比别人差,而且身体会出现疲倦无力感。其实,他们需要有人纠正自己,不论是有意的,还是不经意的。
当然,仅凭患者自己直面恐惧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对于医生或治疗师而言,不仅要包容患者的无力,更要重燃患者的活力。也就是说,要对患者有所要求、有所期待,让其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甚至可以要求其走出舒适区,试着做一些原以为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临床上,有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对孩子事事包办、过度保护、百依百顺,反而默认甚至强化了患者的无力感、无能感、无价值感,效果适得其反。
记得以前有首歌里唱道: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现在,一些青少年却正在被抑郁情绪困扰,像参宿一样,陷于“深海”,苦寻出路。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捕捉孩子的异常信号,比如,孩子频繁表达压力太大,不想上学,或者是孩子做什么都没兴趣,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不要只当孩子是青春期逆反,如果发现孩子存在持续的情绪低落、言语消极、活动减少,不要忽视,要警惕是抑郁的征兆,最好由专业医生来排除患病的可能。
影片最后,当参宿真心说出“谢谢”,而不是“对不起”时,说明她已有勇气直面恐惧,也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南河对参宿说:“有的时候这个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不像梦里那么五彩斑斓,可是,就算是这样,也一定有些光亮在等着你,哪怕只是些很小的瞬间,也值得你努力活下去。”
诚然,漫漫人生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遇到南河,但真正让自己直面恐惧、实现救赎的,也可以是内心的“南河”。
(作者: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