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票房抢眼 电影的春天回来了吗-焦点热文
原标题:春节档票房抢眼 “观众都还在”(引题)
电影的春天回来了吗(主题)
(相关资料图)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雪儿
今年春节,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超过1亿人次。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2023年春节档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
等候区的座位全部坐满,还有观众站着等进场。春节假期,万达影城呼和浩特区域市场主管杨亚琼被久违的熟悉感包围:“春节期间,几乎所有的管理、行政、人事甚至财务人员都被安排到了一线。电影院很久没有过这么多人了!”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16时20分,2023年度国内电影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刷新中国电影市场年票房最快破100亿元的纪录。今年春节,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超过1亿人次。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2023年春节档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幸好观众都还在”
正月初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了呼和浩特的一家万达影院。春节期间,这家电影院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节前招募的兼职人员。虽然早有预料,但春节档的忙碌程度仍然超出了影院的预估,影院经理不得不忙着在前台给客人打爆米花。
杨亚琼已经在万达影城工作6年了,她感觉2022年算得上是影院的“至暗时刻”,影院前前后后停业了3个月,“其间基本属于零收入”,部分影片撤档、改档给影院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很多同事那时都选择了离职。
在“片荒期”,影院不得不想尽办法“自救”,比如有的电影院化身影楼拍摄场地、烛光音乐会的举办地、脱口秀的舞台……有业内人士说,这些“自救措施”不仅是为了“活下去”,更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电影、不要离开影院。
2022年年末,备受行业期待的《阿凡达2》上映,但票房不及预期。北京一家影院经理小晨(化名)告诉记者:“作为影视行业的终端,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年来有的观众的观影习惯已经被改变了。”对于随之而来的春节档,小晨坦言:“可能会好,但信心不足。”一些影院从业者开始怀疑观众是否还会积极地走进电影院看电影。
1.29亿观影人次、67.65亿元总票房,2023年春节档的成绩是观众给出的回答。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介绍,大年初一有票房收入的影院有11536家,数量上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8%。
“虽然预售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是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上座率持续走高。”杨亚琼说,今年春节档,观众随机观影的情况比较多,“可能提前两三小时才会决定看电影的行程,《流浪地球2》《满江红》《熊出没·伴我“熊芯”》3部影片基本上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正月初三单日票房报收11.23亿元,超过了正月初二11.11亿元的单日票房,点燃了市场的“激情”。
与此同时,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与2022年国庆档及春节档相比,档期中观众只看一部电影的比例有所下降。猫眼研究院分析师刘振飞认为:“与以往春节档喜剧扎堆上映的现象不同,今年档期内电影类型更为多元化,观众可选择的空间更大,这也就意味着具有不同观影偏好的用户都能走进电影院,找到自己想看的电影。”
据悉,《熊出没·伴我“熊芯”》打破了由自己前作保持的春节档动画片首日票房纪录,也是《熊出没》系列电影首次进入春节档票房榜前三名,远超市场预期。对此,刘振飞说:“其实并非今年的《熊出没·伴我“熊芯”》‘发挥更好’,而是2021年与2022年的《熊出没》系列受到了抑制。”过去两年,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大部分家长对带孩子进影院观影持谨慎态度。今年,返乡潮叠加防疫政策的调整,导致亲子观影人数上升,加速电影市场恢复生机。
“过去几年,我们发现整个电影院的停业恢复周期大概为一个月,但从今年来看,哪怕是下沉市场,电影院恢复的速度也低于一个月。”刘振飞分析,这表明,观众其实还是喜欢看电影,只要生活回归正常,整个文娱市场的消费就会趋于正常。直到真正看见在电影院候场的观众多起来,影院经理小晨才放下心来:“我们感受到了,春节档的热潮还在!幸好,观众都还在!”
有些观影习惯已变
大学生观众张昊白在大年初一那天和朋友连着看完了《满江红》与《流浪地球2》,第二天又去看了《无名》:“我不是一定要在春节档看电影,但恰好想看的电影都排在了春节档。”
春节、国庆、元旦等热门档期对年度电影票房的贡献非常高。刘振飞说:“这些热门档期全年总计约31天,却以1/12的时间贡献1/3票房。”据了解,2017年至2020年票房热门档期在全年票房占比为20%左右,2021年占比高达36%、2022年达32%。当下,越来越多的头部电影选择在假期档上映,而这与近年来观众观影习惯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猫眼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与平日相比,假期档预售购票情况更为积极。刘振飞观察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近年来,周五(单日)全国所有院线的票房之和越来越低,观众不再想要一下班就去看一部自己想看的片子,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在周末看电影。”这也意味着,观众的观影习惯从“由影片驱动积极走进电影院”,变为“是否在休息日选择‘电影’作为消遣活动”,侧面反映出观众的电影消费积极性有所降低。
“疫情影响导致电影生产数下降,发行方倾向于将自己手头仅有的项目安排到收益高的热门档期放映。”新冠疫情出现以来,热门影片聚集热门档期的现象越来越多,而在平时上映的电影又不足以支撑观众在下班后走进电影院。可见,影片排播影响观影习惯,观影习惯又再次导致后续电影排播“扎堆”。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刘振飞认为,与近年来电影市场缺少优质影片息息相关。
今年春节档电影的多元类型与优质口碑,对于电影市场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虽然观影习惯有所改变,但是观众的观影偏好可以说几乎没有受到疫情因素的影响。猫眼研究院曾经做过一个调研,七成观众认为疫情对他们的观影偏好没有改变,认为有改变的仅占到16%,喜剧、科幻、动作等仍然是观众喜欢看的题材。“这也侧面证明了观众不是不爱看电影,只是说这种热门影片的数量在减少。”2023年,很多影片陆续定档,刘振飞说,“它可能会慢慢地重新培养起观众对电影消费的积极性。”
大年初一刘振飞去看《流浪地球2》的时候遇到了一对父子,父亲很是惊讶地问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孩子说:“大年初一看电影特别火爆,如果咱不是提前预订,都买不到票。”那一刻,刘振飞感受到了藏在数字背后的真实能量,“影院正在以强劲的生命力复苏着”。
“对编剧的职业仍然充满希望”
“大片扎堆春节档,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在等一个好时机。”导演晓宇在疫情政策放松之后就已经预料到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将会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的第一个‘假期档’,对于片方来说,是回笼资金最好的机会。”
“前些年好的时候,各行各业资金都在流向影视行业,电影业在那个时期蓬勃发展。”回望过去3年,作为电影产业上游的创作者,晓宇最大的感受是信心缺失,“尤其是投资方的信心没有了。”这也使得影视创作者在制作阶段就“举步维艰”,在资金有缺口的情况下,一些青年创作者选择“自掏腰包做片子”。
前些年,电影节借电影产业的势头蓬勃发展,不少新人导演通过电影节的创投环节获得投资方关注,一些出现在电影节上的文艺电影也开始在院线上映,大众逐渐接纳这些新人导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电影节是不少新人导演仅有的出路之一”。但是,过去3年,受疫情影响,很多新人导演逐渐失去这条“出路”。
编剧张婷已经大半年没有接到“有质量”的新活儿了,如今她主要靠接一些零碎的“短视频脚本创作”生活。今年春节回家,母亲希望她参加公务员考试,但张婷还想再等等:“我觉得,冬天就快要过去了。”疫情防控“新十条”颁布之后,张婷觉得有了盼头,她和母亲打赌,春节期间电影院肯定会爆满,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的职业和理想仍然充满希望。
大年初一早上,鞭炮连天,张婷的朋友圈被“春节档总票房突破10亿元”刷屏,几天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50亿元,又变成了67.65亿元。张婷说,看到红底的喜报一张张出现时,自己是振奋的:“观众没有放弃电影,作为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再坚持坚持。”
“我和我的伙伴都一直在参加国内的电影节和创投会。”谈起未来的计划,张婷说:“首先是要养活自己;其次,会继续推进自己的原创电影项目。同时也会关注国外的电影节展,争取找到合适的扶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