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冬令营教孩子们“玩转”节俗
原标题:市群艺馆“走进艺术之门”青少年寒假班开班(引题)
美育冬令营教孩子们“玩转”节俗(主题)
(相关资料图)
解放日报讯(记者 钟菡)“我想画‘大闹天宫’”“我想画‘猪八戒吃西瓜’”……昨天,2023年“走进艺术之门”青少年寒假班开班。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变成了孩子们的学习乐园,陶艺、音乐剧、非遗手工、插画创作等13门丰富多彩的课程将在6天内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这是市群艺馆继2021年后第二次开设“走进艺术之门”冬令营活动。
“走进艺术之门”是市群艺馆于2014年开始打造的品牌活动,定位青少年艺术普及,丰富他们的假期文化生活。“‘走进艺术之门’最初服务于旺盛的青少年暑期艺术需求,近两年很多家长提出,寒假期间也希望参与这样的体验活动,为此我们从2020年年底开始筹划冬令营项目。”市群艺馆副馆长徐皓介绍,由于寒假时间较短,冬令营课程比夏令营更为集中和浓缩,同时根据市民需求跳过春节长假开启。
2023年“走进艺术之门”青少年寒假班共招收小学员290人,课程包括音乐剧、玩转乐队、传统节俗体验、创想陶艺、四大名著插画创作等。插画创作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今年课程结合四大名著,让孩子们边听故事边画下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在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同时,也对古代名著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会让孩子在原著的范畴里不断创意,比如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可以正着压下去,也可以斜着压下去,甚至把五指山画成‘剪刀手’的形状都可以。但是,不能把奥特曼加进去。”授课教师、青年画家钟冠衡笑着说,他对孩子们只有一个要求,不能脱离主题。他拿出一沓孩子们创作的《西游记》插画,有的孩子从俯视的视角画孙悟空偷吃蟠桃,有的孩子从马尾巴的角度画骑着白龙马的唐僧,这些创作都让他感到惊喜。“希望用这种方式把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种在他们心里。”
音乐剧课上,孩子们围成一圈站立,跟随老师发声练习,他们将用6天时间排练出一部约15分钟的音乐剧作品。授课教师缪伊沁介绍,针对4岁至6岁和7岁以上两个不同的班级,课程将以《夜莺》和《绿野仙踪》为主题,分别培养孩子们的戏剧综合素质和以教育戏剧为基础的创编能力。“孩子们会体验故事,然后变成故事中的人物,再去表演。”这是缪伊沁第二年参加市群艺馆的青少年公益美育项目,她坦言,相比在外面做商业培训,公益课程是“亏本”的,但还是很乐意来做艺术普及工作。“国外的戏剧培养从小就开始,因此能够形成很强的观剧传统。通过公益课程让更多孩子体验戏剧的乐趣,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
“考考你们,非遗的全称是什么?”在非遗学苑课堂上,非遗蜡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绣球技艺传承人杨宁抛出一个看似不简单的问题,没想到引来孩子们异口同声举手抢答“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话题对孩子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读二年级的田宜民今年8岁,是班上最小的学生之一,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走进艺术之门”的课程。“去年暑假,我在隔壁的教室上了唐诗吟诵课,也是在那时知道了什么是非遗,今年听说还有非遗课,就请爸爸妈妈帮我报了名。”田宜民说着,手里的中国结已经编织到最后一步,“我打算把它挂在家里,增添年味。”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冬令营的非遗课程都与节俗相关,教室的黑板上还留着上一节年画课写下的“神荼”“郁垒”。“知识和文化传承都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节俗。”徐皓说。相比往年,今年的课程强化了系列性和成效性。比如玩转乐队系列课程不只是学一门乐器和相关乐理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乐队合作能力。未来,冬令营有望和夏令营联动打造乐队体验沙龙,从群艺馆的小粉丝群中培育出一批坚实的青少年艺术骨干。“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验艺术的舞台,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记者从市群艺馆获悉,2023年周末美育课堂计划于2月底启动报名,3月上旬开班。今年周末美育课堂将在去年基础上做提升和倍增,计划推出50门课程,覆盖7个区。“我们希望在课程上能够让冬令营、夏令营包括周末美育课堂形成连贯性,吸引更多青少年群体走入市群艺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徐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