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考古有了新突破 初步厘清秦军军阵排列规律
原标题:秦始皇兵马俑考古有了新突破 初步厘清秦军军阵排列规律
扫荡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军如何排兵布阵?秦陵陶俑制作流程如何?这些千古之谜的答案已开始浮出历史的水面。陕西省文物局12日发布了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又有新收获,考古工作者对陵园外围的大型陪葬坑——一号坑进行了持续十余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新发现陶俑220余件,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还明确了秦陵陶俑的制作程序。
(资料图片)
新发现220余件陶俑
一号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开始于2009年,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目前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以及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
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介绍,一号坑的建筑结构为框架式,与厢椁式陪葬坑相比技术较为原始,可推知其在陵园中修建较早。同时,这次考古发掘还取得了多项突破:明确了武器的种类与配属,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确认了特殊俑的职能,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申茂盛说,此次考古发掘还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陶俑在塑出大型后,先作细部雕饰,然后再粘接双臂。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
甬道曾被人挖开过,可能是项羽干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表示,此次考古发掘显示,俑坑甬道被人挖开过,推测有人利用甬道进入俑坑。考古人员推测,能够利用甬道进入俑坑进行破坏的人,一定是参与了俑坑修建的人,联想投降项羽的秦兵,这些人在接受了项羽的指令来破坏的话,一定是轻车熟路,所以,甬道迹象可为项羽破坏秦始皇陵园和兵马俑坑提供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
陕西其他考古重大发现
1座唐墓墓葬里出土柳公权撰书墓志
记者12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长安区清理发掘了3座唐墓,其中一座墓葬里出土的一方墓志是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写。
这一考古项目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凤林北路与文苑南路交接处东部,发现这方墓志的墓葬平面呈“刀把”形,南北向,墓室被盗,葬具及人骨不存,出土塔式罐盖、陶半身俑、陶狗及墓志。墓志长76.7厘米、宽77.1厘米、厚14.5厘米,墓志正面刻字42行,满行45字。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陈徐玮介绍,根据墓志内容,墓主为唐通议大夫守左散骑常侍严公贶,其父为唐中期名臣严震。严公贶的妻子为河东柳氏,是柳公权“从父女弟”,即堂妹。严公贶逝世后,他的长子严脩穆请舅舅柳公权为严公贶撰书墓志铭,此时柳公权已71岁。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陈徐玮说,本次发现的严公贶墓志是现存唯一经考古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不仅补充了缺载的严公贶生卒年份、仕宦经历等信息,完善了严氏家族谱系及其与河东柳氏的姻亲关系相关信息,也为研究柳公权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石峁文化最高等级墓地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陕西石峁遗址,在2022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又有重要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的顶部西侧发现一处高等级墓地,目前已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石峁文化时期竖穴土坑墓15座、石墙多道。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邵晶介绍,这次发现的墓地由一道宽约4米的石墙与皇城台核心建筑分布区隔开。15座竖穴土坑墓可分为南北两区。邵晶说,这次考古发现的墓地是目前所发现等级最高的石峁文化墓地,墓地与皇城台“大台基”共同构建起皇城台上“前宫殿后墓地”的基本格局。另外,墓地中南区墓葬具有连排分布和围绕墓葬建有石墙等特征,表明石峁文化高等级墓地已具有成熟的规划意识和墓上建筑,或已形成墓园雏形。皇城台高等级墓地更加彰显出石峁社会的文明化程度,是石峁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实证,是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