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诗注视的历程——品读《越过山顶的太阳》
原标题:被诗注视的历程——品读《越过山顶的太阳》
木汀
《越过山顶的太阳》(浙江文艺出版社)是俞敏(笔名肃其羽)的新诗著,是一部既有个人情感,又与集体“经验”交互融汇的作品。
【资料图】
俞敏谦称自己“不是诗人,只是热爱”。事实上,俞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写诗,是杭州青年诗社早期的重要成员,不张扬地做着他的诗歌梦想。我们之间无话不说,却从不谈诗,都是隐匿的诗的笃行者。
初读和深读俞敏感受是不一样的。俞敏不善于大事件、大场景,初读,像在听诗人述说对日常生活的感想。再读时,却感觉自己被作者的那双眼睛紧紧地抓住,是诗的一部分,或是其中的一行,或是其中的一个意象。我是落叶,还是诗人是落叶?
曲踡了一夜的落叶/尚未苏醒/晨曦熔岩般开始蚕食/街面,星星点点的眼睛/透着惺忪的烟火气//早起的人们/拉扯出几枝生活的花瓣/把希望交给明天/交给霞光里/一群冲天而起的云雀……
俞敏的诗歌具有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青春态,在今天回过头去看,那个时代的文风和形式,正是那一代人独有的进程,诗是他们心声的代言,书写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时至今日,俞敏的笔锋不减当年的冷静、细腻,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诗心抵抗着。不仅如此,《越过山顶的太阳》,又是在试图突破以前的写作维度,从星辰到太阳,本身就是巨变,是一个隐匿诗人数十年对诗歌长期思考和无限自信的勇气。
俞敏的诗里你会看到生命中理性的万物,看到的、听到的、遗落在记忆里的,还有对未来的预见……诗人理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或静默,或不徐不疾地行动着。当俞敏用他充满力道的词语记录它们的时候,诗人独有的内心,把词根、词素的渲染力成倍地扩张。即便在一首诗中,看似某几个意象毫无关联,但当这些意象如一处处滴落在纸上的色彩,渐渐交融混合在一起时,那重新显现的颜色,就是诗人袒露的心绪在静静流淌。
一些诗看似时间和空间无序、跳跃,诗中出现的形象也彼此丝毫无关,但这种无序、跳跃,其实是用诗的方式在解释一种必然。事实上,这些毫无关联的事物并未刻意地铺陈,而是俞敏在被诗眼注视下,顺应着诗心的律动,摘下了活在世俗间的面具,把自我融进万物。唯有如此,才不辜负生命的真实,抵达生命的真情。
也许江南的吴侬细语,赋予江南人的多情,在俞敏心里,诗性是包容的,善良的;诗说的话,是华丽美妙的,是真实的——哪怕这种华丽美妙和真实并不存在,也不影响它们诗的存在,存在于诗的理想中——从而哺育着真、善、美,成就真、善、美的土壤。
历代诗歌以诗的通达,始终激荡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中国文化相随,见证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诗歌给予了我和俞敏,以及千千万万中国诗人太多的深情祝福,梦想,一次又一次地启航,给予我们对待学习、工作、生活的真诚和朴实——
无论到什么时候,诗歌一定被我们一如既往地热爱,一如既往地追随,成就我们的,与众不同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