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穿搭 >

隔空70年 00后学生布展致敬英雄

来源: 辽宁日报 时间: 2022-10-28 16:29:14

原标题:隔空70年 00后学生布展致敬英雄(主题)


(资料图片)

“抗美援朝美术作品暨创作手稿展”巡展走进大连(副题)

辽宁日报记者 杨竞

核心提示

这是一场有着特别意义的展览。展出的千余幅作品中,有的来自7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中,作者已年逾九旬,布展人则是一群00后的大学生。这是一场专业上的传授和学习,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和赓续。近日,由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抗美援朝美术作品暨创作手稿展”巡展第三站来到鲁美大连校区,在大学生中间引起热烈的反响。在大学生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展览,而是一次缅怀先烈、向英雄致敬的爱国主义教育。

新旧战地日记“相遇”

“我们在这里举办‘抗美援朝美术作品暨创作手稿展’结绳记事活动,向英雄致敬,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张秋实同学站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艺术博物馆门前说。人群里有志愿军后代、退伍军人、老师、大学生等,他们在向英雄致敬,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从布展开始,张秋实就和同学们在一起忙。他说,以前从没参与过布展,对展品位置、布展工具、布展程序一无所知,是该项目负责人满懿老师一点一点地教他们熟悉展品、熟悉工具。布展中,他们小心翼翼地托着每一件作品,不敢有半点闪失。这些作品都是革命前辈在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绘就的,如柳子谷、满健《抗美援朝战争画卷》手稿,柳青《三千里江山》手稿,萧瑛《不朽的勇士》手稿,《苗玉春带伤运弹药》手稿和萧瑛的“战地日记”“战地速写”等。

今年91岁的萧瑛是一位志愿军老战士,1950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1955年回国。当年他在38军美术组,利用停火、休整的空隙时间,随手将身边战友、军事物品等记录在册。

在布展过程中,张秋实被萧瑛的“战地日记”深深地打动,其中有一页是萧瑛记录战友送给他一本小册子:“瑛,你是我最敬爱的同志,将这本小册子送给你,希望你能把朝鲜战争所见所得记录下来。写在这上面,并热切地期望你在将来回到祖国的时候,在和平的日子里,能从这里面引起你深刻回忆,回忆起在反侵略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祖国为人民建立下的不朽功勋。你的朋友……”

看到萧瑛的战地日记,张秋实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他利用布展的空余时间,用综合材料,完成了《战地日记》的创作。画面上,有散落的日记、有书信,还有五个血滴,这五滴血是战士的鲜血、是英雄的鲜血。特别大的血滴上,放了一篇日记,日记上面有一个小标志,叫和平万岁纪念章。

这幅作品让人感受到当年战火硝烟的炙烤。这些被血水浸染、泥雪覆盖的战地日记,以散落的方式叠在一起,它不仅仅是萧瑛的个人日记,它幻化成了所有永远留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烈士们的日记。这是一名大学生以自己独有的表现方式,来再现志愿军将士舍生忘死、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

满懿说,参观的大学生们驻足在《战地日记》这幅作品前,再回望萧瑛的战地日记感慨不已。这就是传承!这既是一场专业上的传授和学习,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和赓续。

在展览上,油画作品《祭》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目光。画面上,一个年轻战士的脸庞,他平静安详地长眠在战场上,他以牺牲生命完成了和平祭奠。这幅作品是年轻教师吴相闻看了这个展览后产生了创作冲动而创作的。

画里画外表达00后敬意

展厅里,一张张英雄的面庞、一尊尊英雄的雕像、一幅幅发黄的手稿、一部部经典的作品深深地感动着大学生!他们主动寻找志愿军后代现场观展并聆听他们讲述前辈的故事。在校学生张瀚文、杜鑫、谷雨桐的前辈都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冲锋陷阵。张瀚文看到展厅里满健创作的15米长卷《抗美援朝战争画卷草图》手稿和画家柳子谷、满健创作的27米长卷《抗美援朝战争画卷》手稿时,激动地说,太生动了,也许这里就有我的爷爷和奶奶。张瀚文说,他的爷爷张振福和奶奶程慧琴都是志愿军战士,小时候经常听家里人讲爷爷奶奶抗美援朝的故事。

展览期间,学生们聆听了沈阳军区第二干休所的志愿军老战士姜寿昌讲述影片《奇袭武陵桥》的诞生过程。影片素材主要源于38军在奇袭武陵桥时典型的敌后侦察战例。方连长的原型是当时带队的侦察连长张魁印。这部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是本色出演,因为这是一个军事科教片,也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比较早的一个片子。通过姜寿昌的讲述,学生们感觉影片更生动了。杜鑫说,画展上,从画面上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中,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恢宏气势,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时的艰苦卓绝和顽强不屈的斗志。

满懿说,让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布展、讲解及结绳记事等活动,就是在以实际行动来传递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只有真正参与,才能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感染、激励。

标签: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