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穿搭 >

要警惕的恰是以文化之名赚快钱-焦点滚动

来源: 解放日报 时间: 2022-10-13 15:28:29

原标题:5分钟讲完一部电影、看书变成听书……被动接受浅阅读会掉入速食文化陷阱?(引题) 


【资料图】

要警惕的恰是以文化之名赚快钱(主题)

解放日报记者 简工博

“在短视频上读完《红楼梦》,弄懂哥德巴赫猜想,顺便学会好几十种早餐,接下来3小时只能全看小姐姐跳舞啦……”日前,B站上一则视频,认为许多人依靠短视频消遣、被动接受浅阅读、大量使用网络用语,正一步步成为“文化穷人”,掉入速食文化的陷阱。

目前该视频播放量已接近480万。然而争议随之而来:不少人纷纷制作视频回应“文化穷人”之说,认为简单地将流行文化贴上“文化穷人”标签,是又一种“鄙视链”,制造新的焦虑,“我们要警惕的,恰恰是以文化之名赚快钱”。

“电子奶瓶”正让人失去耐性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越来越多受欢迎的流行文化产品,越来越“快”。过去看一部电影至少需要90分钟,在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大量个性化讲述电影的内容创作者,5分钟就能将剧情讲解一遍;综艺节目、网剧播出平台开发了许多“个性化服务”,不仅可以选择倍速播放,还可以只挑选单个人出现的片段观看;多个电台App的出现,将看书变成听书,再变成“讲书”,甚至还有人提供“摘抄笔记”……

这样的现象如今已越来越被人们所习惯。B站这一则《电子奶瓶》视频中,作者罗列了诸多此类现象,认为这些行为正导致人们成为“文化穷人”。视频播放量迅速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并成为当天的热搜关键词。

视频下方有网友以亲身经历评论,“我的注意力真的是看手机之后疯狂涣散的,而且出现了拖延症。感觉接触了刺激性更强的东西之后就不想去看相对枯燥的东西了。”在静安寺一家商务楼宇工作的吴女士感同身受:“很多影视剧的高光时刻和经典片段都被剪辑出来,书里的金句被整理出来,通勤途中看看,好像道理我都懂,就失去了完整看一遍的动力。”

“我理解的文化穷人,并不是缺少信息、知识和文化产品,而是缺少将这些东西理解、思考形成积淀或者再表达输出的能力。”今年39岁的金融从业人员徐磊坦言自己是个“文化穷人”:“我会刷那些解读电影的短视频,主要是为消遣,还会受到这些短视频语言风格的影响,但这只是机械地重复而不是创造。”

在一些人看来,短平快的文化消费方式也让经典文化产品难以产生。今年36岁的编剧艾文曾从事过影视、剧本杀行业,也曾尝试写过网文:“很多观众和玩家已经习惯了一两集内就有一个高潮或是反转,容不得细节的铺垫。”艾文曾以为读者会更有耐心,但在更新网文时发现,有时一天更新5000字,主要是后续情节的细节铺垫,“结果评论都在说‘又白等了’。这样的环境,还能诞生《红楼梦》《追忆逝水年华》吗?”

文化应主动拥抱技术渠道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视频作者的动机发出质疑,并制作视频进行回应。

“大多数畅销书本身也是快餐文化产品,‘陪你解读热点事件’跟各类解说影视剧和作者其实也差不多,‘热点’更说明要走流量路线。”在互联网企业从事运营工作的秦女士认为,“从老生常谈的现象中提出‘文化穷人’这么扎眼的标签,这不是又一次制造焦虑吗?”

有UP主认为过去因为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很多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短视频平台这样的工具就是在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虽然碎片,但是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有网友对此表示赞同:“动车时代的旅程,又怎么能找得到绿皮火车时代的风景?”

“‘电子奶瓶’也是时代的一种选择。原来是学习不到知识,现在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从事幼儿教育的孙瑞认为不必把短视频、游戏或电子产品妖魔化:“短视频平台可以看新闻了解讯息,B站电影解说除了几分钟的也有长达3小时抠各种细节分析的。选择丰富是好事。”

对于“电子屏幕分散注意力”的说法,也有网友针锋相对地以自身经历反驳。《电子奶瓶》视频下方就有人表示自己从小注意力不集中,但通过开发自己的兴趣解决了这个问题,“兴趣上来了,就没有专注不专注这个问题了”。

一些专业人士也对碎片化阅读表示认可。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玲认为,尽管人们不可能仅通过一张图就看懂国学、以一篇短文就了解诸子百家,但通过微信朋友圈、网络社群对相关信息筛选、过滤、分享,会吸引人们对经典进一步深入,“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出版人、作家聂震宁就曾表示,《论语》《理想国》等经典正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在移动互联网阅读已成潮流的当下,应当顺势而为。既要提醒人们不要放弃和弱化整体性、经典性阅读,也要“把移动互联网发展成为生动、活泼、清新的精神文化空间,这才是文化界、出版界有识之士应当尽力去做的事情”。

标签: 视频播放 一部电影